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22.(2)处于真理,但未处于良善的人;因而缺乏良善的真理的性质。缺乏良善的真理本身不是真理,因为它们没有生命;真理的全部生命都来自良善(3603节)。这意味着这些真理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(8530, 9154节)。只在记忆中,而不在生活中的真理和良善的知识会被这种人误以为是真理(5276节)。如果人只为了出于爱自己爱世界的理由而认识并承认真理,那么真理不会归给他,或变成他自己的(3402, 3834节)。为了真理和良善本身而承认的真理会归给人(3849节)。没有良善的真理不会被主接纳(4368节),也不拯救人(2261节)。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之人不属教会(3963节)。他们也无法重生(10367节)。主若不通过良善,就不流入真理(10367节)。
关于真理与良善的分离(5008—5009, 5022, 5028节)。真理若没有良善是何性质,若来自良善又是何性质(1949—1950, 1964, 5951);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对比(5830节)。没有良善的真理是乖戾的(1949—1951, 1964节)。在灵界,它看上去是坚硬的(6359, 7068节),也是尖锐的(2799节)。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冬日之光,在这光里,地上的万物都处于休眠状态,无物产生;但来自良善的真理就像春夏之光,在这光里,万物都开花结果(2231, 3146, 3412—3413节)。当从天堂流入时,这种冬光会转化为浓浓的黑暗;那时,那些处于这些真理的人就变得盲目和愚蠢(3412—3413节)。
那些将真理和良善分离的人在黑暗之中,他们不知道何为真理,并陷入虚假(9186节)。他们从虚假堕入邪恶(3325, 8094节)。他们所陷入的错误和虚假(4721, 4730, 4776, 4783, 4925, 7779, 8313, 8765, 9224节)。圣言向他们关闭(3773, 4783, 8780节)。他们不留意,甚至看不见主所说关于爱和仁,因而关于良善的一切话(1017, 3416节)。他们不知道何为良善,因而不知道何为天堂之爱和仁爱(2471, 3603, 4136, 9995节)。在来世,那些知道信之真理,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会滥用真理以获得权力;他们的性质,以及在那里的命运(4802节)。
神性真理把人判入地狱,而神性良善把人提入天堂(2258节)。神性真理令人恐惧,神性良善则不然(4180节)。从真理受审判是什么样,从良善受审判是什么样(2335节)。
9144.“烧着了荆棘”表蔓延至虚假。这从“烧着”和“荆棘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烧着”当论及由对邪恶的情感所产生的怒气时,是指蔓延,从而点燃;“荆棘”是指虚假,如下文所述。必须先说一说此处是何情形。在一个人里面或说与一个人同在的爱就是他的生命之火(参看9055节)。邪恶的爱,即对自我和世界的爱,就是吞噬的火;因为它们吞噬属于生命本身的良善和真理。这些火构成人之意愿的生命,而这些火发出的光则构成其理解力的生命。只要邪恶的火被关在意愿中,理解力就住在光中,从而能辨别何为良善与真理。但是,当这些火将它们的光倾注到理解力中时,之前的光就被驱散,此人对何为良善与真理的辨别力就变得昏暗。这种情况会随着对自我和世界的爱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变得更糟;直到最后这些爱扼杀并熄灭一切真理,连同一切良善。
当这些爱受到攻击时,火就从意愿迸发出来进入理解力,并在那里点起一团火焰。这团火焰就是那被称为“怒气”的。这就是为何当一个人发怒时,人们就说他“火冒三丈”、“发火”、“上火”。这火焰攻击存在于理解力中的真理和良善,不仅隐藏它们,还吞噬它们。此外(这是一个奥秘),当这邪恶之火从意愿迸发出来进入理解力时,后者就从上面关闭,从下面打开;也就是说,在它看向天堂的地方关闭,在它看向地狱的地方打开。
正因如此,当一个恶人生气发火时,产生火焰的邪恶和虚假就会流入进来。此处的情形就像体内的一根纤维,它若被针尖刺伤,就会立刻缩回去并闭合,从而防止伤口加深,并伤害它根本上的生命。此外,当虚假以可见的形状来呈现时,它显为尖锐之物。一个恶人发怒时的状态也类似于一点火就喷发为火焰的烟雾;因为存在于理解力中的由邪恶所产生的虚假就像烟,怒气就像点燃的烟。它们也相互对应,故在圣言中,“烟”表示虚假,其“火焰”表示怒气,如在大卫诗篇:
从祂鼻孔有烟上腾;从祂口中有火喷出,连炭也因祂着起来。(诗篇18:8)
以赛亚书:
邪恶像火焚烧,吞灭荆棘和蒺藜,点燃森林中缠绕的树枝;因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,它们就成为烟柱,旋转上腾。(以赛亚书9:18-19)
此处“烟”是指虚假,当它被点燃时,就是产生怒气。“烟”是指虚假(参看1861节)。
由此可见,“火若发出,烧着了荆棘,禾捆、站着的庄稼都烧尽了”表示什么,即:如果对邪恶的情感爆发为怒气,蔓延至属于恶欲的虚假,并吞噬信之真理和良善。凡进行思考的人都能看出,制定这条律法必有某个隐藏在里面,并未显明的原因。因为没有哪个地方会为了火烧着了荆棘,并由此烧尽了禾捆或站着的庄稼而制定一条律法;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。而邪恶和怒气之火抓住并点燃欲望的虚假,由此吞噬教会的真理和良善,这却是每天都发生的事。
“荆棘”是指欲望的虚假,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。以赛亚书:
荆棘蒺藜必长在我百姓的地上。(以赛亚书32:13)
“地”是指教会;“荆棘蒺藜”是指虚假和源于它们的邪恶。同一先知书:
至于你们的灵,火要吞灭你们。这百姓要被烧成石灰;又像被割下的荆棘,在火中焚烧。(以赛亚书33:11-12)
“在火中焚烧的荆棘”是指爆发为火焰并吞噬真理和良善的虚假。
以西结书:
必不再向以色列家作刺人的荆棘、使人痛苦的蒺藜。(以西结书28:24)
“刺人的荆棘”是指属于自我之爱的欲望的虚假;“蒺藜”是指属于世界之爱的欲望的虚假。何西阿书:
他们的母亲行了淫乱。因此,我必用荆棘堵塞你的道,使她找不着路。(何西阿书2:5-6)
“道”和“路”表示真理;“荆棘”表示取代真理的虚假。
同一先知书:
伯亚文的高地,就是以色列的罪恶,必被毁灭。荆棘和蒺藜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。(何西阿书10:8)
“荆棘和蒺藜”表示使敬拜的良善和真理荒废的邪恶和虚假。大卫诗篇:
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,好像荆棘的火熄灭。(诗篇118:12)
“荆棘的火”表示对邪恶的欲望。马太福音:
凭着他们的果子,就可以认出他们来。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?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?(马太福音7:16)
“荆棘上摘葡萄”表示从欲望的虚假中获得信和仁的良善,“葡萄”是指这些良善(参看1071, 5117, 6378节)。
马可福音:
有些种子撒在荆棘里,荆棘长起来,把它挤住了,就不结实;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,就是人听了这话,但这世上的思虑,钱财的迷惑,和其它事物上的私欲进来,把这话挤住了,结不出果实。(马可福音4:7, 18-19)
此处解释了“撒种在荆棘里”是什么意思,因而“荆棘”又是什么意思。在耶利米书中,“撒种在荆棘里”和“收割的荆棘”所表相同:
耶和华对犹大和耶路撒冷人如此,要开垦你们的荒地,不要撒种在荆棘中!(耶利米书4:3)
又:
他们种的是麦子,收割的是荆棘。(耶利米书12:13)
“荆棘”所表示的欲望之虚假是指支持世俗事物和世俗欲望的虚假;这些虚假比其它虚假更能起火并熊熊燃烧起来,因为它们是一个人所感觉到的肉体欲望的产物。因此,它们也关闭内在人,使得此人在灵魂得救和永生方面完全缺乏智慧。
约翰福音:
当主被钉上十字架时,他们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祂头上,当祂被恭喜是犹太人的王,祂说,看哪,这个人!(约翰福音19:2, 3, 5)
这一切代表那时在犹太教会中,神之真理或神性圣言的处境;即:这真理被欲望的虚假窒息了。“犹太人的王”,正如他们当时所恭喜祂的,表示神之真理。在圣言中,“王”表示来自神的真理(参看1672, 2015, 2069, 3009, 3670, 4575, 4581, 4966, 5044, 6148节);“受膏者”,就是希伯来语的弥赛亚和希腊语的基督,具有同样的含义(3004, 3008, 3009, 3732e节)。“犹大”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神性良善方面的主,在内义上表示圣言,因而取自圣言的教义方面的主(3881节);这样的冠冕被戴在祂头上之后,主说“看哪,这个人”,祂的意思是:“看看现在教会里的神性真理!”因为“人”是从天上的主发出的神性真理。正因如此,天堂是大人,这是由于流注和对应,如许多章节末尾所示(参看1871, 1276, 2996, 2998, 3624-3649, 3741-3750, 7396, 8547, 8988节)。也正因如此,主的属天教会被称为“人”(参看478, 479节),该教会是犹太人所代表的教会(6363, 6364, 8770节)。由此明显可知“荆棘的冠冕”、祂被恭喜为“犹太人的王”、“看哪,这个人”,以及写在十字架上的文字:“犹太人的王,拿撒勒人耶稣”(约翰福音19:19, 20)表示什么,即:犹太人看待和对待神性真理,或圣言的方式,而教会就存在于犹太人当中。当主即将被钉在十字架时,犹太人对祂所做的这一切事,就表示他们的教会在神之真理或圣言方面的状态(参看9093e节)。主就是圣言,这一点清楚可见于约翰福音:
起初有圣言,圣言与神同在,神就是圣言。圣言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,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。(约翰福音1:1, 14)
“圣言”就是神性真理。
3310.“是个田野的人”表示来源于教义事物的生活良善,这从“田野”的含义清楚可知。圣言多次提到“地”(earth或land)、“土地”、“田”。当用于正面意义时,“地”(earth或land)表示主在天上和地上的国度,因而表示教会,也就是祂在地上的国度。“土地”所表相同,只是在一个更狭窄的意义上(566, 662, 1066-1068, 1262, 1413, 1733, 1850, 2117, 2118e, 2928节)。“田”也所表相同,只是在一个还要更狭窄的意义上(368, 2971节)。教义事物不会使教会成为一个教会,除非它以生活的良善为目的,或也可说,除非教义事物与生活的良善结合在一起;因此,“田”主要表示生活的良善。生活的良善若要成为教会的良善,就必须拥有已经被植入这良善的取自圣言的教义。没有教义,生活的良善的确存在,但还不是教会的良善,因而还不是真正属灵的良善;它只是具有变得如此的潜能,就像没有圣言,因而不知道主的外邦人当中的那种生活良善。
“田”是指要植入信之事物,也就是属于教会的属灵真理的生活良善,这一点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很清楚地看出来:
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。撒的时候,有的落在路旁,飞鸟来把它们吃尽了;有的落在没有大量土壤的土浅石头地上,很快就长起来,因为它们没有深土;日头一出来,它们就晒焦了,因为没有根,就枯萎了;有的落在荆棘里,荆棘长起来,把它们挤住了;有的落在好土里,就结出果实,有的一百倍,有的六十倍,有的三十倍。有耳可听的,就让他听!(马太福音13:3-99; 马可福音4:3-9; 路加福音8:5-8)
这段经文描述了田里,也就是教会里的四种地或土。显然,“种”是指主的圣言,因而是指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;“好土”是指被称为仁之良善的良善,因为正是人里面的良善接受圣言;“路旁”是指虚假,“土浅石头地”是指没有植根于良善的真理;“荆棘”是指邪恶。
至于“田野的人”所表示的来源于教义的生活良善,情况是这样:那些正在重生的人首先出于教义行善,因为他们凭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良善。他们从爱与仁之教义学习行善,从这些教义知道主是谁,邻舍又是谁,什么是爱,什么是仁,因而什么是良善。那些处于这种状态或进入这个阶段的人,就处于对真理的情感,被称为“田野的人”(men of the field)。但后来一旦重生,他们就不再出于教义,而是出于爱和仁行善,因为这时,他们处于通过教义所学到的良善本身,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被称为“田野的人(people of the field)”。这就像有人天生就倾向于奸淫、偷窃和杀人,但从十诫获知这些做法属于地狱,于是就避开它们。在这种状态下,他受十诫影响,因为他害怕地狱,十诫和圣言广泛教导他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他行善时,是出于诫命来行的。但当他处于良善时,就开始厌恶他以前所倾向的奸淫、偷窃和杀人。在这种状态下,他不再出于诫命,而是出于这时在他里面的良善行善。在前一种状态下,他从真理学习良善;在后一种状态下,他从良善教导真理。
这也适用于属灵真理,这些真理被称为教义,是更内层的诫命。因为教义是属世人的内层真理,属世人的第一类真理是感官真理,属世人的第二类真理是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,属世人的内层真理是教义。这些教义真理建立在记忆知识真理或事实真理的基础之上,因为人若不通过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,就无法对它们形成并保持任何想法、观点或概念。而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反过来则建立在感官真理的基础之上,因为没有感官真理,没有人能拥有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。这后两种真理,即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和感官真理,由“一个懂得打猎的人”来表示;而教义真理由“田野的人”来表示。这就是这些真理在人里面彼此关联的次序。因此,一个人只有等到成年,并通过感官真理和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而拥有教义真理,才能重生,因为只有通过基于记忆知识的真理或事实真理和感官真理的观念,他才能证实教义真理。事实上,人所思想的一切,甚至最深的信仰奥秘,都自带某种属世或感官观念,尽管他通常不知道这类观念的真正性质。但在来世,如果他愿意,它们的性质就会呈现在他的理解力面前;甚至如果他很渴望,还会呈现在他眼前;因为在来世,这些事物能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呈现在一个人的眼前。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,但却是真的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